close
山姆伯伯工作坊

「山姆伯伯工作坊」最新文章

Link to 山姆伯伯工作坊

伸展有用嗎?

Posted: 23 Sep 2014 02:40 AM PDT

在BreakingMuscle上有一篇文章「」,滿有意思的,山姆做個簡譯分享:靜態伸展讓你變的更加柔軟嗎?我們被告知的答案的「是的」。但事實證明,可能並非如此,但也可能是如此。近幾年,我重新思考一個常見的伸展信仰:「伸展身體緊繃的部位,身體將變的更有柔軟度/柔順。」

「若我們伸展的更多、更辛苦,我們的組織將會改變」這句話並不是真的。事實上,我們不是黏土,無法透過拉長來重新塑形,而整個身體是由神經系統在運行控制的。這代表什麼意思呢?除非你處於麻醉狀態(你會奇蹟般地擁有全活動範圍甚至是過度的活動範圍),否則在任何範圍伸展的能力是取決於神經系統對於該範圍的耐受性(Tolerance)。

當你大腿後側肌很短、試圖採前彎姿勢來伸展它但遇到嚴重的阻力(抵抗)時,這不是說你需要伸展大腿後側肌,而是神經系統給你一個確定的「終端」範圍,告訴你「對不起,這樣做我不覺得安全,所以我不打算讓你去那裡。」而當你試圖強迫大腿後側進到更深層的範圍時,將會出現以下其中一個結果:

.什麼都沒改變。
.大腿後側變的更短。
.傷害你的組織。

我建議,不要嘗試強迫重寫神經系統的柔軟度控制。而為什麼神經系統覺得不安全就限制你的活動度呢?因為這個活動範圍並不熟悉,或者因為身體內代償模式已經決定某些部份需要作為「緊急煞車(Emergency Brake)」來讓他們保持在一起 (這二種原因是不相排斥的)。

在長期腿後側肌短縮的人來說,腿後側肌功能是作為一個緊急煞車。這種代償模式發生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有可能的是核心肌群活躍不足、核心肌群太剛硬(Rigid)、無力的內收肌群等。如果這些或其它負責穩定的結構肌群沒辦法完全做好本職工作,大腿後側肌就會就位。回到緊急煞車的比喻,如果你的車停在懸崖的邊緣,但只用了緊急煞車,你會放開煞車嗎?如果你是理智的,你不會放開。對於神經系統來說,同樣會做出這個決定,當你試圖前彎來伸展腿後肌時,它提早停止你。

身體大部份時間所做的事情會徹底壓倒一小部份時間能夠做的事情(伸展)。比方說,一整天都坐在椅子上,使得大腿後側持續縮短,我們將會逐漸發展出一個短縮的大腿後側;若【復健】想要恢復正常的肌肉長度,需要大腿後側肌在正常長度下【更頻繁】地活動。比方說,整天或部份時間使用站立式的桌子、雙腿伸直坐在地上(不要圓背,若圓背的話,這是另一個腿後肌短縮的症狀)、穿著平跟的鞋子和走路、並且頻繁的進行活動等。但【復健】方式不會是每天在肌肉絕對最大的終端範圍下進行30~90秒的伸展。

這個【復健】過程進行了一些關鍵的事情:

1. It reminds your little sarcomeres what length you would like things to be by gradual, incremental loading of your body in healthier ranges of movement. 

2. Taking more opportunities for natural movement more frequently (oversimplified definition alert: natural movement = accomplishing the movements that our ancestors used to need to do to survive – like walking, or bending, or climbing – with proper alignment) develops strength and adaptability. 

This allows your nervous system to feel safe about testing out new ranges of motion, while simultaneously unraveling the compensatory patterns that make your nervous system put on the brakes in the first place.

伸展有這麼糟嗎?並不會!在能力範圍內,頻繁地做間歇性的伸展,但不要試探自己能力的極限,可以讓你了解身體的活動範圍,進而重塑身體的細胞層面。這個複雜的議題還值得深究,但前面已經說得夠多了,讓我們先在這裡打住,想一下哪些方式可以讓身體更加靈活(有彈性),也許可以試試:

1. 別再有越痛越好(「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的迷思了,太多或太少,對人體都沒有益處,我們需要的,適當的(伸展)量才能讓身體健康又靈活。

2. 別以為「拉得越緊越能放鬆」,我們是活生生的人,並非沒意識的黏土,作主的是神經系統。我們不能命令中樞神經,只能有耐性地跟他溝通。

3. 別把「運動時的動作」和「非運動時的動作」混為一談,能決定身體型態和靈活度的,是運動而非動作。
(Stop pretending we can put movement into a bento box of “exercising” and “non-exercising” time when what we are doing all the time – movement not exercising -is what is determining our shape and mobility.)

4. 休息時做較溫和的間歇性伸展,不要在短暫間隔時間內把身體伸展到極限。

5. 雖然這篇文章在討論(靈活度,柔軟度),但請丟掉「身體越柔軟越好」這種想法。身體可以完成你想要的動作就好,太過柔軟反而是個麻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運動中心 的頭像
    運動中心

    運動健康

    運動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