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伯伯工作坊」最新文章 |
- [小講談] 簡介並體驗反射性性能重置RPR的操作(第三梯)
- RPR 喚醒的手法及注意事項
- 利用RPR來即時修正過頭深蹲的問題
- [課後整理] 簡介並體驗反射性性能重置RPR的操作(第一梯)
- [影片] 坐姿90/90髖外旋/內旋伸展(有中文講解)
- [影片] 髖屈肌伸展及常見問題(有中文講解)
- MB Side Toss 站姿側拋藥球的注意事項
- [轉載]自由意志(Free Will)與自由重訓(Free weights)
- 外部提示語:分腿蹲、單腳RDL、臥推、迷你彈力帶走路
- [小講談] Dan John 課表設計與持續評估之思維理哲分享
Posted: 19 Dec 2017 08:07 PM PST 前二梯都已經額滿,農曆年前最後一梯,有學員反應時間過短,太匆促,所以時間延長為二小時,以操作為主。 反射性性能重置(Reflexive Performance Reset,簡稱RPR)是山姆從美國知名的肌力與體能教練 Cal Dietz 的分享所認識到的,真得可以說是提升比賽競爭力的一項新技術。 透過RPR的技術可以增強神經肌肉骨骼及心肺功能的運動表現,讓運動員盡可能快的維持穩定與爆發力,而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反射點」及特定的「喚醒」動作來實現,不需要過多的肌肉解剖背景,很容易可以上手並快速的應用在運動愛好者及運動員身上,並且立即看到效果,不僅可以改善運動表現,也可以減少受傷的發生。老實說,每次將這項技術用來民眾或運動員身上時,都會覺得很興奮,因為真得很神奇。 已經有國外體能教練、健力教練/選手、大學的運動隊伍、職業隊伍等使用RPR的技術(類似的技術有很多,如 Be Activated, Muscle Activation Technique),可以在網路上找到不少文章,像是「健力選手因為使用RPR技術而改善三項(深蹲、臥推及硬舉)成績的PR」、「馬拉松選手因為RPR技術,成績破個人PB」等。
RPR 其中一些簡單徒手測試,像是測試腰肌、臀大肌、軀幹抗旋/旋轉能力等。基本流程是,測試,然後進行「喚醒」動作,然後再測試看是否有改善。像是以下影片,先測試軀幹抗旋能力,然後喚醒,接著再測試。
Cal Dietz 教練也有分享運動員賽前「反射測試」的流程,讓運動員準備好身體。這項技術很簡單,但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Game Change(改變遊戲的人)」。
有興趣報名的朋友,可以寫信至【a.bay.studio@gmail.com】,主旨為【報名小講談"簡介並體驗反射性性能重置RPR的操作(第三梯)"】。山姆會回覆匯款資訊,若三天內沒有繳費會失動取消報名權利。
更多課程可以點選『近期課程整理』。 |
Posted: 19 Dec 2017 08:00 PM PST 關於 RPR 的肌肉喚醒方式,為什麼手法不是慢速的推壓呢?關於這點,在運動按摩中,輕快節奏的手法可以活化肌肉的敏感度及感覺神經(或稱喚醒肌肉),而較慢的手法屬於放鬆肌肉的效果。RPR 的目的是喚醒,所以會以輕快的方式來進行。這點很重要,按壓的方式(如:深度、節奏、持續時間)密切關係到肌肉張力、放鬆及運動員的整體興奮感。 附帶一提,能否用「滾桶」來摸擬「徒手運動按摩」的喚醒效果呢?理論上,利用滾桶快速的前後按壓似乎可以達到同樣效果,但實際上,滾桶很難摸擬出徒手的手法,所以在使用滾桶時,建議就是作為放鬆。
而關RPR的喚醒力道,可能有人誤解為「重敲」,力道跟部位有關,力道較重的手法,建議只用在厚實的肌肉區域,如:旋轉/抗旋的喚醒區)、大腿等區域,肋骨周圍、腹部、髖關節附近,力道就不需這麼重。 而更多課程可以點選『近期課程整理 |
Posted: 17 Dec 2017 04:25 PM PST 在講座中有提到,RPR 整合到動作中會感受到他真正的威力,而 Calvin Dietz 在 Youtube 上有分享一則影片,RPR 可以瞬間修正過頭深蹲的問題,而不需要花上幾週才修正,其中會用到 Level 1 及 Level 2的動作,山姆在講座只有分享 Level 1 的動作,Level 2 沒有,大家可以先試試 Level 1 的動作來感覺一下差別。 # 第一步:適當的呼吸方式。 沒辦法做好過頭深蹲主要的問題之一是「頭部前移(Forward Head Posture)」,或者就稱不良的姿勢,而其它的原因包括:胸式呼吸、圓肩、胸椎太緊、背部疼痛、筋膜太緊繃等。 而呼吸/橫隔膜的淋巴反射區(或稱喚醒區域)跟上述的問題有密切關係,可藉由放鬆筋膜來改善呼吸的效率。
#常見的限制-Level 1 #第二步:腰肌及臀大肌 呼吸之後,要解決即為腰肌及臀大肌,
在整個動作中,腰肌及臀大肌一起工作來維持髖關節整體的穩定性。關於穩定性存在一個很大的誤解,人們認為他們「核心不穩定」,但事實上,是髖關節不穩定而且失去功能,核心連結到髖關節,若髖關節不穩定,核心就會不穩定。關鍵是髖關節穩定。
#髖關節位移、夾膝的處理 在深蹲動作中,可以看到常見的代償問題,橫向髖關節位移到另外一邊,或者因為臀中肌受到抑制,出現夾膝的問題。這個問題利用RPR在幾秒內就能處理,要喚醒的區域即為「側線」。 若髖關節缺乏穩定度,身體其它部位就會緊繃來代償,肌肉會異常出現張力,也就是說,若某個肌肉功能異常,其它肌肉就會緊繃,影響關節活動度。這就會出現,有的關節明明有活動度,但在進行複雜動作時,活動度卻卡住,因為其它地方失去穩定度。 #腹部(前側核心穩定度)及豎脊肌 髖關節功能若被修正,核心功能瞬間就會變的強壯;但若髖關節功能異常而且不穩定,核心功能就不可能強壯。 #闊背肌、肩膀及棘上肌。 #Level 2的動作(山姆尚未深入研究,而線上的資料也很少,慢慢資料多,就有機會深入研究,再跟大家分享。) --- 不管是稱為淋巴肌肉反射點、反射點或喚醒點,從肌肉筋膜的角度來看,利用反射點來放鬆肌筋膜,讓肌肉與關節回到各自位置,減少失衡(如:骨盆前傾)或代償症狀(如:協同肌主導),因此肌肉可以各司其職,或者說,神經訊號不會受到抑制,可以更完全的傳遞到肌肉,因此,肌肉瞬間的力量或爆發力就會「恢復」了或「喚醒」了。 而更多課程可以點選『近期課程整理 |
[課後整理] 簡介並體驗反射性性能重置RPR的操作(第一梯) Posted: 15 Dec 2017 06:47 PM PST 簡介並體驗反射性性能重置RPR的操作圓滿完成,時間沒有估計好,延長40分鐘,跟大家說聲抱歉。在這邊整理課程的討論: 一:RPR 這樣的技術其實很多,只是「名稱」或「包裝」上不同,有興趣可以Be Activated(由Douglas Heel所創立)、Self Activation Technique(由Tom Nelson所創立)等。他們講的內容極為相似,山姆並不清楚誰才是原創,或者說他們的內容是來自於什麼地方,但他們的統整有助於更有效率的學習。就像FMS 的創辦人之一 Gray Cook,他所提的理論也不完全是他自己的,有部份也是源自當時現有的理論,經過統整後,有助於讀者學習。 二:RPR 技術背後的理論,可以用不同層面來解讀。就像滾桶放鬆,有人以「肌肉放鬆(高爾肌腱器)」角色來切入,有人以「軟組織復水」的角度來切入。山姆倒覺得,沒有唯一的解讀方法。以RPR來後,從肌肉筋膜的角度來解釋也很容易,若了解「先有活動度再有穩定度」時,當肌肉筋膜的異常張力被釋放後,肌肉更可以回到各自的角色上,而原本的穩定度就會恢復。 三:「先有活動度,才有穩定度」。一個人若缺乏活動度,身體所維持的穩定不是真正的穩定,而是因為身體的僵硬所產生的穩定狀況。引用 Empact Performance 的 Eddie 好友的文章「到底應該先具備活動度還是穩定度呢?腰椎有活動度是壞事嗎?」:
若能改善身體的活動度(不管是關節、肌肉筋膜的角度來看),原有的穩定度就會獲得釋放,當然,若需要更好的穩定度,這就需要經過訓練。 四:RPR 技術是藉由改善「肌肉神經」來改善肌肉的力量或爆發力,比方說,原本肌肉徵招是40%,經過RPR後,可以達到80%。但肌肉本身沒力,不會因為RPR技術就讓肌肉變的非常有力。 五:身體的移動皆來自於髖關節,因此,從第一區開始動作,接著第二區、最後第三區,肌肉本身不知道身體的動作順序,這個順序是由大腦決定,RPR 技術主要喚醒「睡著」的肌肉,回到動作訓練時,對於動作順序不對的,必須再經過訓練,才有辦法獲得改善,但肌肉被喚醒後,代償模式會減少(如變形的交替抑制會減少),肌肉敏感度會大幅提升,進行動作訓練的效率會提高。就像「MB SIDE TOSS」的動作,還是要經過訓練(教育),來告知身體,動作的起始順序,如髖關節。 六:全身的快速按不就好了嗎?的確,若有充份的時間及精力,的確可以全身自己按,或者有預算,可以請個防護員來協助全身的喚醒,但這需要花多少時間呢?半小時、一小時?。但這並不符合現實(不管是從時間或從經濟上),因此,RPR 做了一件事,就是統整出重要的肌肉群,簡單的方法,只要花生不到10分鐘的時間,就可以達到喚醒的效果,而且人人都可以自學,並非要有深厚的肌肉解剖背景。 七:對於一般人或一般運動員,不用學習怎麼測試肌肉,只要教怎麼喚醒即可。 八:RPR 這類技術,早已出現在職業運動場上,但可能不叫 RPR。而且也有很多的資訊,它能提升運動表現、減少運動傷害,若有興趣,推薦大家看 Calvin Dietz 教練的影片,有很多深入的說明:https://goo.gl/w71RrB 九:其實RPR搭配動作教學,會更深刻了解RPR的威力及用處,但因為有不少人都上過「髖關節鉸鏈動作學習」的講座,所以把RPR獨立出來開。未來RPR還是會再開,但髖關節鉸鏈動作課程也會加入到RPR,但內容不會談這麼細,主要是應用。 最後,應用它,您會感覺到它的威力,預祝破PR,疼痛減少。 以上整理分享,更多整理,可以參考「反射性性能重置(Reflexive Performance Reset)」文章。 |
Posted: 14 Dec 2017 07:33 PM PST 坐姿90/90伸展(或稱髖關節外旋/內旋伸展)
|
Posted: 14 Dec 2017 07:17 PM PST 在之前有分享過「如何有效而安全地伸展髖屈肌群」文章,山姆做個影片講解:
|
Posted: 14 Dec 2017 07:03 PM PST 山姆習慣稱「側拋藥球」,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書上則稱「側擲球」,先來看書上的說明:
山姆做個幾點補充與整理:
|
[轉載]自由意志(Free Will)與自由重訓(Free weights) Posted: 14 Dec 2017 06:34 PM PST
印象中,她開始進行MBSC的訓練時,第一階段第一週第四天,她在地面沒辦法進行標準的伏地挺身(胸接近地面),所以改讓她在15 公分箱子上進行,當時她可以進行伏地挺身 6 下。
經過三個階段後(8週),她已經可以身穿 20 磅背心,在地面做三組5下的伏地挺身。附帶一提,這不是什麼測試標準,這是 MBSC 第四日課表的動作項目之一。 這樣的進步並不讓人意外,「持續」是進行的關鍵元素,MBSC 的課表很簡單,講求「最低有效劑量」,但做起來不輕鬆,需要紀律。也藉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 My way of life 王教練的一則內容:
王教練的近期講座,可以參考【[小講談] DAN JOHN 課表設計與持續評估之思維理哲分享】,接受報名中。 |
Posted: 13 Dec 2017 09:17 PM PST 山姆一直對「提示語」感興趣,一般來說,外部提示語(外部專注用語)對於動作表現會有影響,不管是在肌力動作或爆發力動作上,而昨天EXOS的IG也分享幾個動作的外部提示語:
山姆來做個整理:
對於「肌肉」感受度來說,內在提示語會較好的選擇,但操作者或客戶本身需要對肌肉解剖有某種程度的了解。而對於「動作」表現來說,外部提示語會是較好的方式,但作為教練來說,姿勢雖然做對了,但還是要確保操作者用對的「肌肉」,所以並不是說,在教學上只能用外部提示語。應該是說,若操作者動作已經熟悉了,也知道動作是用到什麼肌肉,可以多利用外部提示語來增加動作的表現。 更多課程可以點選『近期課程整理』。 |
[小講談] Dan John 課表設計與持續評估之思維理哲分享 Posted: 12 Dec 2017 08:12 PM PST 非常高興有機會邀請 My way of life 的王教練來分享 Dan John 的著作《Can You Go?》的內容。跟王教練認識的時間並不長,但講話卻很投緣,聊到CFS Empact Performance 的Eddie曾說,Dan John 在美國其實比Mike Boyle還紅(Mike Boyle 在公開的場合上也會說 Dan John 是他的導師,在他的訓練系統中也有很多是 Dan John的思維)。這次王教練前往美國參與Perform Better的活動後,也分享了這個現象,Dan John的演說時,整個會議室滿滿滿,講話幽默風趣而且 以下是以前 Dan John 在PB的分享:
山姆邀請王教練來分享關於他所認識的Dan
▼講座資訊及報名方式:
有興趣報名的朋友,可以寫信至【a.bay.studio@gmail.com】,主旨為【報名小講談"Dan John 課表設計與持續評估之思維理哲分享"】。山姆會回覆匯款資訊,若三天內沒有繳費會失動取消報名權利。 更多課程可以點選『近期課程整理』。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山姆伯伯工作坊.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1600 Amphitheatre Parkway, Mountain View, CA 94043, United States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