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山姆伯伯工作坊

「山姆伯伯工作坊」最新文章

Link to 山姆伯伯工作坊

【分享的力量Q&A】推薦書籍(徐國峰)

Posted: 14 Jan 2017 10:20 PM PST

在【分享的力量】講座中,張志匡教練有問到推薦的書籍,徐國峰教練在臉書頁上有做分享,山姆將內容引用在此:

〈公開分享的力量〉座談之後……

昨天跟山姆對談,分別從辦課單位與自由教練的角色分享「分享的重要性」。回程的路上,下著微雨,心情異常激動……我很享受這種激動的感覺。最後Q&A時志匡問到我的推薦書單時,我不經意想到自己很喜歡的一本書《小即是美》,這本書於一九七三年問世,作者修馬克(E. F. Schumacher)於四十多年前提出的經濟哲學思想,竟然至今仍然適用,而且更適合在面對大陸與全球化經濟壓力下的臺灣。

回程的路上,修馬克的話語在我腦中竄動,一回家後馬上打開讀書筆記,重讀過去撰打下來書中喜歡的字句。

修馬克否定傳統的經濟思維(40多年前的傳統跟現在幾乎一樣)。時下的經濟思維是:人是為了賺取財富而工作。如果大家都是這樣想的話,老闆會認為員工是成本,如果不能完全予以刪除(譬如電腦或機械自動化)也要以降低勞動成本為目標,比如說少聘一點人或少發一點薪水;從勞工的角度來看,因為工作所以犧牲休閒與舒適,因此工資是對該犧牲的一種補償。於是,對老闆來說最理想的狀況是有產出但完全不用聘人;對勞工來說最理想的狀況是有收入就不用就業。這是「人是為了賺取財富而工作」這種經濟思維之下必然衍生的目標。

我們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深受這種思維的影響:整個經濟體的目標都是為了「盡量減少工作負擔」。除了自動化外,最有效的方法是所謂的「勞動分工」,但這進一步把人變成各種生產線上的「工具」,或甚至更糟的比喻是「零件」。還是說更貼切呢?

修馬克認為「人是為了賺取財富而工作」這種思維是錯誤的,要被更新成「人是為了獲取自我的價值而工作」,以阿德勒的用語來說「人是為了獲取幸福感而工作」,想要幸福就必須工作,不可逃避。如果人失去工作的機會,就會陷入絕望的境地,不只是因為他少了份收入,而在於他缺乏工作的滋養與活化,這是沒有其他東西可予以取代的。這種觀點跟阿徳勒的哲學互相映證。

修馬克進一步提出,該如何在世界「愈大愈好」的既存經濟體制下做出改變。他提出的方法是:教育。他在書中說「教育是最偉大的資源」。分享書中修馬克的一段話:

我認為教育的本質乃是在傳導價值,但是除非價值體系已形成我們自己本身的價值體系,構成我們心靈的一部分,否則就無法在生命歷程中協助我們指引迷津。這就是說它們並不只是一堆公式或教條,而是伴著我們一起思考,一起感受,並經由它們來觀察、詮釋、體驗這個世界的那一套工具。

(摘自E. F. Schumacher著,李華夏譯:《小即是美》,台北:立緒文化,民89年出版,頁85)

教育的目的在傳導價值,知識與經驗只是工具。人才是主體,人才是價值的所在,不是知識,更不是可消費的物品。物品與知識只是幫助我們觀察、詮釋與體驗這個世界的工具。修馬克的觀點是:工作只是為了提高才能,並且滋養與活化人類的價值,使個性正常發展。換言之,工作是為了展現個人的價值。從這個觀點來看,老闆成立公司是為了讓更多人有展現個人價值的場域,公司裡的團隊,透過互助合作一起體現更大的價值與幸福感。

==

我跟山姆,昨天在做的其實不是在教什麼專業的高深的理論知識,而是在傳導價值,傳導「分享的價值」。

昨天來到分享會的主要是自由教練和課程的承辦人,都是體育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其中之一。我非常認同修馬克的論點:「教育的目的在傳導價值,知識與經驗只是工具。」而我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則是在「傳導價值」的過程中「體現自己的價值與幸福感」。

因為寶蓮提到當規模擴大後,如何保有初衷,不被經濟壓力拉走?若是修馬克在現場的話,我想他會回答:「小即是美,改變思維,在能維生的情況下『為體現價值』而工作,若能這樣做的話,你與公司的『價值』都會愈來愈高。」而我想補一句:「課程與教練的『價格』也自然而然會愈來愈高」。

==

下面是我回覆志匡的書單,都是我很喜歡而且反覆閱讀的書,也分享給各位參考(下面的順序是依個人的喜愛程度與重讀次數的排名):
【小說類】

1、《強風吹拂》(日本)
2、《轉瞬為風》(日本)
3、《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美國)
4、《雨中的3分58秒》(美國)
5、《犧牲》(日本)
6、《伊甸》(日本)

【散文(包含運動哲學)類】

1、《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日本)
2、《身為職業小説家
3、《愈跑,心愈強大》(美國)
4、《跑步之心》(西藏)
5、《寫在深夜加油站之後》(美國)

【傳記類】

1、《天生就會跑》(美國)
2、《永不屈服》(美國)
3、《跑得過一切》(美國)

【訓練類】

1、《跑步該怎麼跑》(Pose Method of Running)
2、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s
3、《丹尼爾博士得跑步方程式》(Jack Daniels’ Running Formula)
4、Periodization for Sports
5、Training with Power Meter
6、Swim Speed Secrets

【其他類】

1、《老子
2、《小即是美
3、《被討厭的勇氣
4、《盲眼鐘錶匠
5、《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6、《大崩壞
7、《自私的基因
8、《大秦帝國

 

【極限綜合格鬥體能訓練 Q&A】從地面站起時會有軟腿的現象

Posted: 14 Jan 2017 08:35 PM PST

昨天【極限綜合格鬥體能訓練(中文授課)】在課程中,楓哥教練問到關於:「在地面上攻擊對手之後,對手脫逃站起來,當我方也試著站起來要追擊對手時,會有軟腳的情況產生,這是體能還是技術上的問題?」山姆先分享關於【鐵人三項】轉換的部份,也就是從『游泳結束後要接自行車』或『自行車轉換後接跑步」。

山姆請教了好友徐國峰教練:「鐵人三項,從游泳游完,轉到自行車,或自行車轉到跑步,這個轉換會軟腳的原因是?」他提到:

肌纖維的徵招模式不同的結果。例如游泳時主要血液都進中在上肢,上岸後下肢忽然要承擔體重,需要肌肉用力來承擔,但血液與所有的資源都用在上肢,所以剛上岸時肌肉會沒力,因為能量都在別的地方。騎車和跑步雖然都是下肢,但動作模式不同,承擔體重的方式不同,所以徵招肌群也不同,下車剛跑步也會有同樣的狀況。訓練有素的鐵人,通常一公里以內就可以恢復正常的跑步實力。

而練習上,他分享到:

我們會練最短的轉換是游100公尺→騎3公里→跑1公里。單項都至少有一分半鐘。

了解了以上之後,再回到楓哥教練原本的問題。當在地面強烈的用上肢攻擊對手時(國峰補充:其實就是把自身的體重快速的施壓在對手身上),血液都進入到上肢的部份,當對手逃脫之後,我方也要立即站起來追擊時,但血液與所有資源都用在上肢,所以起身時會沒力軟腿的情況發生。在不談體能的狀況下,這個轉換需要經過訓練才有辦法在短時間內適應。

相似的觀念,其實在之前的文章有分享過【假期狂歡過後,卸掉多於體重的方法:沒有效率的動作】。『站立』動作與『地面』動作交替進行,由於身體並不熟悉這樣的動作安排,在轉換的過程中身體需要耗費額外的能量(代謝)來適應。而隨著訓練的頻率愈來愈多,身體會愈來愈熟悉動作,而當身體愈熟悉,就會愈有效率,耗費額外能量的情況就會愈來愈少。

徐國峰結論:「當這項運動所承擔體重的支撐部位需要轉換時,就要特別練轉換。」

山姆問國峰:「這個轉換練習,應該怎麼抓時間,比方說,我應該游泳多久再接自行車?」
國峰回山姆:

這跟鐵人的週期化訓練有關。要看該週期的主要訓練重點是哪一項。如果這位選手的游泳比較弱,就會在基礎期排比較多的游泳,轉換時就會以游1小時,→騎10分鐘之類的安排。但有些鐵人是游泳選手剛轉鐵人,基礎期中的轉換課表就會安排游10分鐘→騎1小時。以騎車為主。基礎期會以弱項為主。

山姆問國峰:「游泳泳多久,身體才對適應游泳的動作,而此時切換到自行車,身體就需要【再】適應自行車?」
國峰回山姆:

你的問題跟這位選手的特性有關,游泳選手適應游泳的時間會非常短。但適應踩踏的動作會比較長。

山姆問國峰:「若自行車選手出身的,適應自行車就很快,這邏輯嗎?」
國峰回山姆:對。

山姆覺得可以把鐵人三項中的【轉換】觀念也放進綜合格鬥中,比方說,你是站立技為主的選手?您是地板技為主的選手?轉換上應該怎麼練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運動中心 的頭像
    運動中心

    運動健康

    運動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